欢迎访问beat365官方最新版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 |  学校首页 | 

敬畏学术,追求卓越

档案与信息管理系学术实践活动之“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”

发布日期:2018年06月12日 17:03 点击数:

2018年6月9日,既是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又是“国际档案日”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为了贯彻十九大精神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上午9:00,云南省图书馆、我院档案与信息管理系在我校东陆校区科学馆第10、第14会议室举办了“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”活动。

本次活动,由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、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计思诚老师组织,率多位古籍修复组成员,携带破损古籍、古籍修复与装订工具走进我校,手把手来教同学们如何修复与装订古籍。

活动伊始,计思成老师简单介绍了云南省古籍修复工作的历程与现状:云南省于2007年开始开展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,2008年正式成立了古籍保护中心。成立以来,云南省古籍修复工作始终居于全国领先地位,尤其在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方面堪称卓越,已在彝文和藏文等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。近年来,云南省共有23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,与此同时,云南省图书馆与云南省社科院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。

计思诚老师表示,在未来十年中,云南省古籍中心希望让公众都能够参与古籍保护修复工作中,真正实现古籍的利用与分享。她指出,此行旨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的号召,将古籍修复技艺带入校园,让同学们能够通过亲手触摸古籍、修复古籍,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肩负起保护、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。

随后,为了便于老师的实地教学和工具的充分利用,在场的同学被分成了修补组与装订组两组分别开始学习,并采用轮换的形式,使每位同学都能学到两种专业技能。

在修复组中,同学们每人得到破损古籍中的一个筒子页和一套修复工具,工具包括浆糊、补纸、鬃刷、镊子、毛笔、棉纸条以及吸水纸。在同学们拿到材料后,老师们开始进行实际的演示操作,步骤如下:(1)将古籍书页反面朝上,按照从书口向外的顺序进行修复。(2)用毛笔蘸取适量浆糊,均匀涂抹在破损的洞口附近。(3)将补纸轻轻按在破损处,使其与古籍书页粘贴在一起,再用镊子小心去除多余部分,使结合处的面积尽量小,以遵照最小干预原则。(4)将吸水纸覆盖在修补处,持鬃刷轻轻刷几下,吸出多余水分。(5)将纸张翻面,从正面处整理好书页,静待晾干。此外,对于折痕重的书口,需要对其进行溜口,即把浆糊均匀刷在书口处,将大约一厘米宽的棉纸条附于其上,并用吸水纸和鬃刷吸去多余水分。老师们娴熟干练、行云流水的动作,不禁让同学们叹为观止,纷纷跃跃欲试起来。

而在装订组中,每位同学拿到了一份订好的书籍内页和两张封皮,开始学习包背装订的方法。在演示之前,老师介绍装订是古籍修复的最后一步,在此之前还需将修复好的古籍内页裁剪整齐,完整来说就是裁纸、压纸、理纸、折纸、裁剪和线装。具体实践起来,步骤如下:(1)将封面按照内页尺寸折好,修剪好四角后,将其粘贴在内页上。(2)在距书脊大约1.5厘米处打孔。(3)用针线进行装订。(4)在封皮处贴上标签。

简单的装订方法同样蕴含着不少学问,老师重点强调了几个小细节,包括针线的长度应是书页的七倍,随着装订书本的厚度增加,使用针线的长度也该相应的增长;在穿线时,手指必须压紧棉线,使其紧贴书面,可保持50年不散。

在老师们的帮助下,每位同学都学会了装订的方法和技巧,人人都成功装订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册子。

本次生动有趣的实践学术活动,让古籍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泛黄书页,而是真正成为了一股文化之泉,滋养了同学的文化素养,培养了大家的文化自信。通过这次活动,古籍修复技艺真正走进了校园,使更多人来关注古籍保护修复,相信将来一定能让越来越多书写于古籍之上的文字“活起来”。

(我院供稿)

文:周悦 唐伟鹏

照片:梁思思 任智慧 刘中研 胡汉婷

Scroll to Top
Baidu
sogou